2月27日,我国著名经济学家、教育家厉以宁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92岁。
厉以宁辞世的消息传到沅陵,当地干部群众感到十分悲痛。沅陵县委党史联络组成员向显桃说,厉以宁在沅陵学习工作了7个年头,视沅陵为第二故乡,对沅陵有一种特殊感情。厉老说过:“最让我怀念的,是少年时生活、学习过的地方和最初参加工作的地方。”
【资料图】
厉以宁一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,撰写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经济学著作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他的文学造诣尤其是古诗词和现代散文功底也十分深厚。他曾经说,在沅陵留下的诗词,蕴含着他对第二故乡的眷恋。
近日,记者来到沅陵,品读他写下的与沅陵有关的诗词,听当地干部群众讲述他和沅陵的故事。
“深情试赋渔家傲”
——从沅陵走进北京大学
沅陵,位于沅江的中下游,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,在沈从文笔下是个“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”。
行走在沅水两岸厉以宁先生曾经学习工作的地方,向显桃对先生的故事如数家珍。
厉以宁原籍江苏仪征,出生在南京一个职员家庭。
1943年,厉以宁跟着父母避难迁到沅陵县,就读于从长沙迁来沅陵的雅礼中学。
起初,厉以宁一家住在沅陵县沅陵镇太常村,此处是沅江和酉水的交汇处,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。后来,他们一家搬进了沅陵县城内的府坡横街。府坡横街东面是文庙,南面是沅江,西面是龙兴讲寺,北面是梧桐山。
在沅陵雅礼中学读书的这段日子,是厉以宁一生最快乐的时光。厉以宁在2001年一篇文稿中曾写道:“山上的溶洞和奇峰怪石,茂密的树林和林间的野花,江上的险滩,纤夫的号子,尽管是50多年前的事情,但直到现在,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。”
少年的厉以宁很喜欢文学。从小学到中学,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,激起了他文学创作的热情。在沅陵雅礼中学读书期间,厉以宁曾用“山外山”的笔名写小说、诗歌、散文,发表在校刊上。
1946年,厉以宁重返南京,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高中毕业。由于心中有着深厚的沅陵情愫,1949年12月,厉以宁选择回到沅陵参加工作,先在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当会计,后到沅陵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修建委员会任事务员,直到1951年夏天去长沙参加高考,被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。
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:“惜别之情依依,因为1943至1946年、1949至1951年间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两段时间。离开沅陵前夕,我填了一首《渔家傲》:‘酉水拖蓝城下绕,辰山叠翠桐林俏,梅雨初晴青石道,看晚照,梯田处处蛙声闹。两度萍踪非预料,而今离去仍年少,惜别依依君莫笑,难再到,深情试赋渔家傲。’”
厉以宁乘湘西航运公司的货船离开沅陵,一个铺盖卷、一口小箱子,就是他全部的行装。离开的那天下午,雨后转晴,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来到码头送别,流着泪水再三叮嘱。上船后,他填了一首《长相思》:“早盼晴,午盼晴,诚意盼来暮雨停,送儿远道行。左叮咛,右叮咛,今古江流有浊清,铭心慈母情。”
航行途中,他还写下了多篇诗作,表达了对沅陵深深的眷恋之情。其中,途经沅陵北溶时写道:“南边残月北边星,田舍晨烟稻叶青,风送轻帆离岸行,且停停,已然萍缘未了情。”
“的确是,萍缘已了情难了。我在船头眺望,心里想,总有一天我会回到沅陵看看的。”厉以宁在谈起写这首诗的感受中写道。
“春,满院梨花正恼人”
——找到沅陵籍终身伴侣
“这是表姐和表姐夫与家人的合影。”3月1日,沅陵县工商银行退休干部黄怀敏拿着一沓照片递给记者。
厉以宁的妻子何玉春是黄怀敏的表姐。“我表姐长得乖乖的(漂亮的意思),厉以宁和我表姐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。”黄怀敏说。
当年,厉以宁一家避难沅陵,曾租借何家的老房子居住。厉以宁与何玉春的哥哥何重义是雅礼中学初中同学。厉以宁离开沅陵时,何玉春刚上高中,厉以宁鼓励何玉春好好读书,争取考上大学。
何玉春从华中工学院(现华中科技大学)毕业分配到辽宁鞍山工作不久,到北京探望住在哥哥何重义家的母亲。一次偶然的机遇,与厉以宁再次相逢,互生情愫。用厉以宁的话说,这就是缘分。
厉以宁与何玉春于1958年结婚,婚后两地分居13年,直到1971年才在江西农村团聚。厉以宁常以诗词记述这段牛郎织女的生活,将自己的相思和眷恋遥寄千里之外。
记者从中选取了一首。“一纸家书两地思,忍看明月照秋池,邻家夫妇团圆夜,正是门前盼信时。情脉脉,意丝丝,试将心事付新词,几回搁笔难成曲,纵使曲成只自知。”
让何玉春感到最温暖的,是厉以宁对她、对家的一往情深。厉以宁给她写诗,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。“春,满院梨花正恼人。寻谁去?听雨到清晨。”这是厉以宁填的《十六字令》,被人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情书之一。
“往事难留一笑中,离愁十载去无踪。银锄共筑田边路,茅屋同遮雨后风。朝露冷,晚霞红,门前夜夜稻香浓。纵然汗渍斑斑在,胜似关山隔万重。”当厉以宁写于1971年的《鹧鸪天》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他举办的诗词研讨会上被朗诵时,何玉春泪眼婆娑。这首词让她想起了他们携手走过艰难岁月和重逢的喜悦。
厉以宁成名之后,头衔很多,却没有秘书,何玉春就兼了秘书。无论厉以宁到哪里,何玉春总是相伴在他的身边。
何玉春还是厉以宁著作的第一读者。她在阅读丈夫书籍时,感到这儿或那儿还不够简洁,或不易被人看懂,就会指出来,厉以宁再进行修改。厉以宁常说他的经济学著作,“军功章”有何玉春的一半。
厉以宁和何玉春结婚半个多世纪,有悲欢离合,有酸甜苦辣,但二人相濡以沫,正如厉以宁在词中所写,“离后聚,苦中甜,共迎铁树放花年”。
“岁月催人老,总觉乡情难了”
——关心、支持沅陵发展
3月2日,记者来到沅陵县二酉乡二酉山下,一座漂亮的校舍映入眼帘。校园大门前,悬挂着由厉以宁题写的“沅陵县二酉乡宗琳学校”的校牌。校园内,一排排香樟树散发着清香,教学楼、学生餐厅宽敞明亮,教学设施一应俱全。厉以宁题写的“互励、互爱、自信、自强”的鎏金铜字校训,镶嵌在教学楼的墙体上。
“树人树木学春蚕。”宗琳学校原校长卢怀金介绍,这是厉以宁写下的诗句。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他深知教育对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性,希望通过发展教育,给沅陵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2004年12月底,沅陵县委主要领导在北京拜访了厉以宁。交谈中,厉以宁表示愿为曾在少年时代求学过的沅陵捐建一所希望学校。
2005年2月4日,厉以宁携夫人何玉春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沅陵,实地考察二酉中心小学,决定捐资扩建。
厉以宁夫妇在自己捐资的同时,还发动亲友,共同给沅陵寄来45万元扩建资金,并给学校捐助了50台电脑以及图书等。
“宗琳学校从破败不堪到成为沅陵农村教学环境最好的中心小学,倾注了厉以宁的心血。”卢怀金介绍,“宗琳”二字取自厉以宁母亲及岳母的名字。2006年10月2日,厉以宁夫妇再次从北京赶来,参加学校落成典礼。
自1951年离开沅陵后,厉以宁始终对第二故乡无限眷恋,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沅陵,表达思恋之情。每逢有亲友来北京,他都要详细询问沅陵怎么样了,有什么变化。
“我每次去北京,都要给他带酸菜、油炸糯米糕等家乡特色食品。每次吃到这些,他总说沅陵的东西就是好吃。”黄怀敏说,沅陵一中在京开校友会,只要抽得出时间,他都会出席,虽然他并未在一中学习过。
1988年,厉以宁在阔别沅陵37年之后,趁来湖南讲学、考察的机会,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沅陵。渡船、码头、江边小屋、土路仍历历在目。让他感到意外的是,这个解放初期的湖南省湘西行署驻地,当时商业兴旺、教育发达,但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,怎么成了湖南最贫困的县之一呢?忧乡之情油然而生,他当即填下两首词——
《醉花间》:晴前雾,雨前雾,晴雨都由雾,清晓岸边行,雾满垂杨渡。花香泥土路,叶绿油桐树,当年树已枯,乡恋情如故。
《伤春怨》:岁月催人老,总觉乡情难了。旧地又重游,却见残墙荒草。往年花开早,近日枝头少。岭上望江流,水渐浊,云缥缈。
回到北京,厉以宁的心情仍然沉甸甸的。从这时开始,他利用沅陵县领导来拜访、沅陵同乡在北京聚会、沅陵一中校友开会等机会,多次对沅陵经济发展提出建议。
“山城一别几多秋,少年游,梦中留,为觅旧踪,相约返辰州。漫步长街河岸去,春尚在,柳枝头。瞬间高坝截江流,水悠悠,好行舟,淹没关厢,岭上有芳洲。昔日繁华将再现,云起处,尽新楼。”
1992年,厉以宁夫妇再次回到沅陵。此时的五强溪水电站移民工作初步完成,沅陵新城初具规模,让他感到十分欣慰,欣然写下《江城子》一词,一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。
2001年,听说沅陵发现秦朝黔中郡遗址,厉以宁兴奋不已,认为这对沅陵旅游业发展是一次很好的机遇。
2002年6月,厉以宁夫妇在沅陵参观了由当地万人捐资建造的龙舟大看台,听县领导介绍,这次龙舟赛有包括香港、澳门等412支船队参赛,当地计划在龙舟赛期间举办经贸洽谈会,引进一批项目。厉以宁听后脸上挂满笑容,当即拿出300元钱交给沅陵县委办工作人员,并在捐资簿上题词。
“厉以宁先生对沅陵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非常热爱。他一生成就卓著,声名显赫,却为人谦虚、低调。”时任沅陵县政府办主任张宏智曾参与接待厉以宁。据他介绍,厉以宁每次回沅陵,都要去雅礼中学旧址、太常村等地看看。虽然这些地方因修五强溪电站大都被淹没,但他仍然驻足凝望。1988年厉以宁回来那次还举办了一次讲座,主题是经济改革和股份制。这次讲座对推动沅陵工商企业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,给沅陵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